不久前,一家外资银行宣布,在2022年1月初关闭信用卡在线申请渠道的基础上,该银行计划从2022年2月20日起暂停所有渠道的信用卡申请。公告称,现有信用卡客户的日常卡和到期卡不会受到任何影响。
然而,第二天,银行发布了一份补充公告,告诉暂停是真的,但如果你只是想申请,你可以拨打400个客户服务电话,留下联系信息,业务团队将跟进。银行的官方网站和官方微信官方账号已无法在线申请。
在接受一些媒体采访时,对这些媒体朋友进行了测试,问他们,如果没有暂停业务,当他们知道银行信用卡业务时,答案是从不注意。虽然这个测试不能解释银行信用卡的业务状况,但它让这些媒体朋友对这个问题有了更直观的理解和理解。
由于没有数据可供参考,外资银行的信用卡业务也无法知道。也可以从这个小测试中一见端倪,因为它的信用卡在市场上的认知度不高,对市场的影响有限。然而,从外资银行发布的暂停业务公告到有条件继续业务的补充公告,引起了如此多媒体的关注,但引发了对国内几家外资银行信用卡业务状况的思考。
一方面,信用卡业务需要有一定的发卡规模,另一方面,它需要依靠各种活动来刺激信用卡来增加交易量,以带来交易费用、分期付款费用、透支利息等业务收入。随着国内信用卡市场达到相对饱和,发卡银行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信用卡业务面临巨大的业务转型压力,迫使发卡银行不断开展各种活动,以提高业务规模和交易活动。
目前,在国内信用卡市场,包括暂停业务的外资银行,有6家获得信用卡发行资格的外资银行,包括东亚2008年、花旗2012年、南洋商业2012年、渣打2014年、汇丰2016年、富邦华12019年。自2015年以来,一家外资银行的信用卡被用来体验整体产品和活动。App体验不理想。从这几年的情况来看,用不温不火来形容外资银行的信用卡业务是合适的。与他们在发卡资格初期的高调入场和自满相比,这不应该是他们预期的结果。
导致外资银行信用卡业务在中国市场发展的现状,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外资银行不仅要遵守国家和地区相关金融法律法规的监管,还要受到其全球经营理念和风格的影响。这种影响不仅带来了成熟的商业经验,还带来了应对当地市场变化滞后造成的商业约束的影响。保持全球经营理念和风格必然与适应当地市场发生冲突。
虽然外资银行在口碑和市场形象上有一定的吸引力,但其在服务网点和优惠内容上的劣势仍然限制了更多的个人客户选择外资银行作为服务提供商。外资银行受到各种市场因素的限制,只能定位在相对中高端客户群体中。虽然这有利于有限资源的最大化和单位收入的最大化,但这些因素决定了他们不能像国内银行那样走规模胜利的业务道路。
然而,这部分客户群体最初是利基,外国银行的品牌影响力对他们也非常有限。此外,随着当地银行信用卡业务的日益成熟,这部分优质客户群体也在大力竞争,当地银行品牌具有更强的优势。这样,外国银行信用卡的客户群体定位就更加尴尬,业务面临这种情况也不难理解。
外资银行提出暂停信用卡业务的原因,迅速引起了媒体的关注,主要是由于外资的光环。事实上,许多国内中小型商业银行的信用卡业务并不像这家外国银行那,但也不会受到如此多的关注。
纵观外资银行进入中国信用卡市场十多年,国内发卡银行取得了长足进步,这是不争的事实。看一组Nilson Report据统计,2010年全球信用卡发卡机构未偿余额排名前十,中国没有银行。2019年,中国建设银行、工行、招商银行、平安四大银行排名前十,排名6、7、8、9。前30名中,有13家来自中国的银行,而几家进入中国信用卡市场的外资银行,只有一家花旗银行排名第二。
如今,信用卡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呈现两级分化趋势,不仅国有银行、股份银行、区域银行、农村商业银行,甚至国有银行、股份银行也开始出现分化迹象,对许多中小型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将越来越困难,面临巨大的转型压力和机遇。
对于非行业的人来说,一家银行的信用卡业务退出一个市场是一件新事,但从行业的角度来看,这是很常见的。2019年,日本永旺(香港00984)信用卡公司退出台湾市场和美国大同银行退出加拿大市场,2021年,花旗集团宣布退出全球13个市场的个人金融业务。
至于外资银行是否可以根据其所说的机会重启申请,从作者的角度来看,这不是主要问题。如果不是技术原因,而是市场原因造成的暂停,如果你想在以后恢复,你只能面临比现在更多的困难,而目前难以解决的问题,除非以后制定重生营销策略,否则更难解决。
在国内外背景下,外资银行暂停信用卡发卡业务可能很容易理解。外资银行如何在中国信用卡市场经营是由他们自己的经营理念决定的,但如果他们不考虑适应中国信用卡市场的变化,他们的中国之路可能只会越来越窄。
本文起源于老董聊卡
学习养卡提额,融资,信用卡背后财富,免费学习价值998课程 每天限前10名,添加 微信:q675837605 备注:我想学习!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nyon8.com/5514.html